top of page
作家相片Capybara

乳牛的動物福利議題

乳牛的動物福利議題


一、跛足

乳牛跛足有九成以上都是蹄葉問題造成的,而蹄葉炎更是乳牛三大疾病之一,歐洲澳洲有較多牧場採取放牧,牛蹄相對可以比較正常的使用與磨耗,疾病較少;而台灣多採集約圈飼,蹄葉的磨耗與保養相對需要注意,一般是半年到一年要修蹄一次,也要訓練現場員工如何在牛蹄出問題的早期就看出來,盡快處理幫助動物恢復。


(一) 看出牛蹄問題的觀察方式

1. 從後面觀察牛隻站姿,搭配蹄底與地面之角度,可瞭解內蹄與外蹄負重情形,過度負重將造成腳底瘀傷,負重若是不均,則將提高罹患蹄部疾病的風險。

2. 從側面觀察牛隻四肢的姿勢,可得知蹄關節負重程度,四肢過於挺直或鐮刀腿的牛隻,皆會提高淘汰率。

3. 牛隻行走時,理想狀況應呈現大步伐自在樣,前後腳蹄會落在相同

位置,頭不應上下搖晃,背脊平直,若步伐距離變短或有抖腳表示蹄部疼痛。4. 檢視牛隻蹄趾、蹄冠與蹄球周遭皮膚顏色及皺摺,即早得知是否有潰瘍或腫脹發生。

依據上述蹄部信號發現牛隻有腿蹄問題,接著需判斷是何因素造成蹄部疾

病,首先可先檢視畜舍設計與飼糧組成。


(二) 檢視可能造成足疾的畜舍設計:

1.檢視動線設計,避免走道急轉彎、地面不平造成蹄底出血。

2.保持地面乾燥,避免濕滑,勤刮牛糞,減少環境因素所造成的蹄甲軟化與蹄球糜爛。

3.提供足夠舒適的躺臥休息區,減少牛隻站立時間,降低蹄部承受的壓力。


(三)減少足疾的飼糧建議:飼糧部分應減少不必要的變動,注意飼糧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避免瘤胃過酸。另外,平日一定要落實蹄部保健,例:每年兩次預防性修蹄與定期的蹄浴,提高牛隻腿蹄健康,減少牛隻淘汰率。


二、小隔間與改善的研究

(一) 小隔間的缺點

1. 對一些牛隻來說空間不足的小隔間,導致牛隻長期站立,特別是低位階(subordinate)的牛及年輕的女牛。

2. 貧乏的小隔間設計(通常是太矮或是太窄)。不足夠的搓刺區域、低台階、硬質隔間、狹窄或是沒有床的設備,導致不適、躺臥困難、污穢的床/水泥地和乳房炎。


(二) 將乳牛的汙染物與其他農產做連結( ERA-NET SusAn研究計畫)

大空間的牛舍花費昂貴,也可能會導致汙染排放增加,對環境的影響也較為劇烈。隨著人們對動物福利的關注和氣候變遷的加劇,未來牛舍的設計會更加著重考慮乳牛的自然行為、氣候調節、減少污染排放、廢液重複使用、肥料品質和資本利用效益等因素。


這個由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畜牧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主導,接受歐盟Horizon 2020資助的ERA-NET SusAn研究計畫,其所設計的Freestall牛舍是以改善動物健康為目的為乳牛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在減少氨氣排放的同時,還能延長牛的壽命,在沒有隔間的牛舍中,可以躺下空間約是原本的四倍,如果將母牛全天候放牧,該空間還可應用於園藝或飼養豬隻、家禽,成為多功能的建築物。再來的設計重點是運用能將排泄物分離為糞便和尿液的地板以及牛隻使用廁所的設置,不但可以降低汙染排放量,還更精確地幫牧場和耕地施肥,而利用木片、木削、象草或海草作為牛舍的墊料則可生產出有機含量較高的肥料,以供應牧場使用。


三、乳房炎

(一) 乳房炎概述:基因選拔的高產量乳牛增加了牛乳產量,以荷蘭種乳牛來說,近三十年來,哺乳期的平均乳量已經從約3000公升增加到超過9000公升。這樣的緊迫導致了感染疾病的敏感性,特別是乳房炎以及蹄炎(laminitis),且乳牛對於代謝疾病以及飢餓的敏感度也一併提高了。乳房肥大會導致不適與步伐異常,以至於因為全身體重都被加諸於後腳側蹄之上,而引起足疾。

乳牛的飼育應該不是奶越大越好,重要的是要符合標準,例如:乳頭不可以太低會沾到大便、兩邊對稱之類的,盡量不要讓牛的乳房大到妨礙走路,這樣這隻牛長的不會好牛奶產量也不會高。


(二) 預防乳房炎:衛生可以解釋為預防的良藥,廣義的說,衛生是所有欲從環境管理中,達到減少乳房及乳頭暴露在乳房炎微生物重要事項。乳房炎控制的最終目標是預防新的感染。預防微生物侵入乳頭,然而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

牛隻的生活及產乳均是在不良的污染環境中。事實上,大多數牛隻乳頭在擠前及擠後均發現微生物,尤其是那些沒有執行乳頭藥浴的牛群。任何接觸過感染乳區的東西,而後再接觸乳房,就可能造成病菌的傳播。倘若可以將乳房與乳房間的傳播切斷或大量減少,新乳房炎的感染必能降低。許多微生物的散佈是發生在擠乳時,透過擠乳作業員的手、擦乳房的布、海綿,以及乳杯橡皮來傳染。此類微生物含無乳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少數傳染性的微生物如黴

漿菌。有些傳染是在擠乳與擠乳之間隔發生的,可能是經由污染的牛床、牛隻舐其乳房或乳頭、後肢接觸乳頭、尾巴掃來掃去、蚊蠅或噴水使牛體過於潮濕,致過多的水流到乳房乳頭。此類微生物主要有環境性的鏈球菌及大腸桿菌群的細菌。


以下列點為概述預防乳房炎的方式:

  1. 手的消毒

  2. 乳房和乳頭的消毒

  3. 擠乳前乳頭藥浴

  4. 擠乳後乳頭藥浴

  5. 乳杯消毒

  6. 擠乳間隔的傳染:要特別注意牛床墊料保持乾燥與乾淨。環境衛生對於剛生產及高產牛,尤為重要,因為乳房大的牛隻較容易有漏乳的現象,這促使微生物較有機會侵入乳房。最後應盡力使擠乳完畢的牛隻,站立至少1小時,讓乳頭括約肌恢復到正常緊閉的狀態。


四、小牛與乳牛分離

(一) 分離的優點:

1. 小牛如果習慣直接從媽媽那裏喝奶,之後會無法適應人工哺育,飼育上相對困難

2. 養牛的目的就是要產奶,如果一頭牛直接給小牛喝到斷奶對牧場來說是很大的經濟損失,所以分離能減少農場的牛乳損失。

3. 提早分離母牛小牛可以避免小牛被很多各式各樣疾病傳染的機會,因為小牛會被集中管理,比較不會被成牛身上的疾病所感染,有時這麼做反而對小牛才是好的。


(二) 小牛與乳牛分離的迷思破解:

1. 牛乳的產量會與吸乳頻率成正比:牧場用乳杯榨乳也可以刺激產量,應該不一定要是小牛

2. 將小牛留在母牛身邊可能可以增加整體的生產量:留太久反而會下降,奶都被小牛喝掉了,而且牧場早晚榨乳都是有安排好的,也會在榨乳時對每隻乳牛的乳產量做監測,如果有異常反而可以更早發現

3. 小牛吸乳減少乳牛乳房炎: 乳房炎的發生跟榨乳的時候有沒有過榨比較有關係,過榨會讓乳孔開開的容易感染,跟小牛有沒有留在母牛身顛應該比較沒有關係,現在很多牧場的榨乳器的乳杯都有監測功能,當乳汁流量小於一定數值的時候會自動掉下來,就可以避免過榨的問題。

4. 失去母性接觸,以及使免疫系統不成熟的小牛更易受病菌感染:有研究指出,當小牛有適當足夠的被動免疫轉移,相較於沒有被動轉移的小牛其生長會更好、死亡率較低和花費之醫療費用也較低。免疫球蛋白是初乳中之大分子蛋白質,只有剛出生之小牛的小腸有開口可以妥適地將該蛋白質吸收,但這小腸開口的時間在小牛出生後短時間內即會消失。有三種類型的免疫球蛋白(Ig)的,可在初乳中找到。小牛的免疫其實跟有沒有及時喝到含母源抗體的初乳比較相關,分離之後只要牧場有即時給初乳(可以是別隻母牛的)小牛的被動免疫也是可以建立的很好的。有很多時候是乳牛在半夜生產,小牛生出來沒有及時學會喝奶或是沒有喝夠,等到早上工作人員看到小牛時已經錯過哺育初乳的黃金時期了,因為免疫球蛋白是初乳中之大分子蛋白質,只有剛出生六小時之小牛的小腸上皮有開口可以妥適地將該抗體吸收,錯過時間被動免疫就變差了。


五、箱式小牛飼養

養小牛的小木箱造成的福利問題,因為限制正常的行為,這包括:口部行為、運動、社會行為。過度狹窄的木箱,會使得小牛很快就不能轉身或運動。疾病和感染,如肺炎和腸道疾病的發生率都很高,而且會讓小牛受到嚴重的生理不適。這個系統目前在某些國家已經是違法的,在2007年之後,歐盟國家將會對超過8個月大之牛隻視為非法。


六、結論:

沒有牧場會故意虐待牛,因為牛的奶量會很直接的反應牛的生理與心理狀態,牛不舒服就奶量就會下降,這是牧場主人不想看到的。雖然小牛尚未開始產奶,但是如果他小時候沒長好,長大奶也不會多,甚至如果小牛因為不當飼養在長大前夭折的話,養他的成本在還沒看到成果前就沉入水底,因此牧場也是很認真在照顧小牛的。


另外上面有一些點,包含集約飼養、箱飼小牛那些,是因為台灣地就那麼小沒有其他辦法,不一定是畜牧者故意想這麼做的。然後如果要講福利問題,氣候其實也是一個可以說的點,因為乳牛是來自歐洲的動物,很怕熱,台灣的氣候其實不太適合乳牛生長,所以台灣的牧場也要特別針對降溫與通風系統下功夫才行,因此有些像是水簾系統等降溫系統的出現,由此可知大部分牧場還是花很多心思在乳牛的福祉上,不可以因為一些少數的特例而一竿子打翻所有乳牛農戶的形象。


補充資料: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https://www.east.org.tw/action/8373


參考資料:

荷蘭蹄部訊號相關實際應用之研習




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